关于香港的地名由来,有这样几种说法: 说法一: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。宋元时期,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。从明朝开始,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,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,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名,被人们称为“香港”。
关于“香港”一名的由来,有三种传说:一说来自“香江”。据说早年岛上有一溪水自山间流出入海,水质甘香清甜,为附近居民与过往船只供应淡水,称为“香江”。由香江出海的港口也就称为“香港”。
据说,“香港”当时只是指今天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村落。这座小村落靠近大海,村里有一条小溪流注入大海,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港湾。
港珠澳大桥拥有一条海底隧道。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全长7公里 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,也是我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。
港珠澳大桥有一条海底隧道。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全长6公里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。海底部分约5664米,由33节巨型沉管和1个合龙段最终接头组成,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。
港珠澳大桥有海底隧道,港珠澳大桥分别由三座通航桥、一条海底隧道、四座人工岛及连接桥隧、深浅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和港珠澳三地陆路联络线组成。
港珠澳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,连接香港、珠海、澳门三地,由于伶仃西航道和铜鼓航道对通航要求较高,远期要保障30万吨游轮的通航能力。
修建港珠澳大桥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下:地质条件:考虑大桥所处地区的地质状况,如地震、海床稳定性等因素对大桥的影响。水文气象条件:考虑该地区的潮汐、海浪、风力等因素对大桥航行的影响。
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如下:地质条件复杂,海面水流侵蚀对桥墩冲击大,修建成本高,技术要求大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,夏秋季节降水量大,季节变化大,年季节变化不稳定,施工难度大。
港珠澳大桥地处外海,气象水文条件复杂,而中国此前并无建设此类工程的经验,所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,建设难度自然大。
有的独立存在,有的成片分布,主要为含气地层所致;海底还分布一些凹地,可能是风暴潮引起的;有成片的沙波(或波痕)分布于陆架外缘;另外,海底出现了一些以珊瑚礁或岩礁为主的凸起,砾石、珊瑚礁或岩礁在区内大量出现。
工程地质特征 表层沉积土类型共有四类,即:流泥、淤泥、淤泥质土、淤泥混砂或砂混淤泥。 海底表层土微型贯入承载力为15~51kPa,平均值为30.6kPa。扭力十字板不排水剪切强度为8~16kPa,平均值为7kPa。
能防止从外部渗透到光缆内的氢气与防止内部产生的氢气;具有一个低电阻的远供电回路;能承受敷设与回收时的张力;使用寿命一般要求在25年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