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导读目录:
1、香港建筑空间低
2、香港建筑空间分析
香港建筑空间利用的特点
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,其建筑空间的利用有着独特的特点。以下是对香港建筑空间利用的一些特点的总结:
密集的城市建筑
香港的城市建筑给人以“密集”之感,但这背后不仅有这个城市发展的历史,更有这个城市的独特气质与人文。香港的土地资源有限,加上人口众多,因此在空间的利用上几乎做到了“极致”。这种极致的空间利用不仅体现在建筑的高度上,也体现在建筑的功能布局和设计上。
人文关怀
香港的建筑在空间布局上融入了对人文关怀的考虑,将文化艺术真正植入到城市当中。例如,信德中心的设计就将交通体系与公路体系连为一体,使得市民可以充分享受建筑美学带来的便利。这些细节中的人文关怀,体现了香港建筑的人文特色。
空间利用的挑战
香港的人口密度极高,土地资源有限,因此在空间利用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政府通过各种方式,如推出“公共居屋”计划等,来解决市民的基本住宿需求。同时,香港的建筑风格也在发生转变,如启德机场的改造规划,体现了对绿地和公共空间的重视。
空间的美学
香港的建筑空间利用不仅注重实用,还注重美学。例如,百空间香港路的改造项目,在尊重历史、尊重原貌的前提下,将新业态、新功能融入历史建筑,塑造了城市新的历保建筑名片。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功能性,还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。
空间的紧张
尽管香港的建筑空间利用达到了极致,但空间的紧张程度仍然存在。例如,香港推出的超迷你住宅面积只有5.6平米,虽然空间小,但功能齐全,租金高昂,却仍然受到欢迎。这表明在香港,空间的紧张程度已经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质量。
以上是对香港建筑空间利用特点的总结,可以看出香港在空间利用上既有极致的高效,也有人文的关怀,同时也面临着空间紧张的挑战。
香港中银大厦建筑分析
香港中银大厦是贝聿铭的代表作之一,其建筑设计充满了创新和独特性。以下是对其建筑空间分析的详细解读:
设计师介绍
贝聿铭是美国籍华人建筑师,被誉为“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”。他的设计风格优美与气魄兼具,科技、人性与文化融汇,注重自然采光。贝聿铭在香港中银大厦的设计中,充分展现了其对空间的理解和运用。
建筑概况
香港中银大厦的总建筑面积为12.9万平方米,地上70层,楼高315米,加上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.4米。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,也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。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,室内无一根柱子。
平面分析
中银大厦的平面是一个正方平面,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,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,节节高升,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。这种设计不仅美观,而且实用,能够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。
空间功能分析
中银大厦的内部空间功能布局合理,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、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“七重厅”等处最受瞩目。这些空间的设置,既满足了建筑的功能需求,也体现了贝聿铭的设计理念。
结构分析
中银大厦的结构系统采用了合成的超强结构体,即以钢组构成盒状,内灌注混凝土,以之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。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大厦的稳固性。
周边景观分析
中银大厦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。例如,东西两侧规划了庭园,园中有流水、瀑布、奇石与树木,流水顺着地势潺潺而下,为人挤楼拥的香港创造了精致的室外空间。
以上是对香港中银大厦建筑空间的分析,可以看出,贝聿铭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建筑的功能性、美观性和与周边环境的关系,展现了其高超的设计水平。